这时,曹操环顾一周后,洪声说道:
“诸位,我意以刺杀董卓失败后,陛下暗中授予的诏书作为凭证,广发檄文。”
“号召天下各路志在匡扶大汉社稷的诸侯英雄,前来陈留会盟!”
曹操此话一出,在座将领都是赞同不已。
“主公檄文一出,响应者必是无数。”
“天下不满董卓者数不胜数!”
“合该如此,聚天下之力,共讨董卓!”
“匡扶大汉,近在眼前!”
...
诸将议论纷纷,都持有乐观心态。
然而听到曹操如是说道的张桓却是眉头一皱。
他发觉。
历史在这一刻出现了变化,同他所知道的三国历史有了偏差。
曹操手里握有讨董诏书,这没有问题。
但是真正的问题是。
广发檄文,号召诸侯会盟共同讨伐董卓的人......
是袁绍,而不是他曹操!
曹操只是占据了大义,而具体操作的则是袁绍此人。
看似区别不大,但细细思量。
区别大了去了。
曹操经过刺杀董卓而名扬天下,这没错。
但是论号召力,始终是不如袁绍的。
如若曹操发起会盟,天下诸侯或许会称赞一声。
但是你要是响应曹操的会盟,那就不见得了。
因为曹操乃是阉宦之后,不可能让世家诸侯陪他共同讨董。
袁绍则不同。
袁家四世三公,袁氏门吏遍布天下。
曹操刺杀董卓的事情,他袁绍虽然没有做过。
但袁绍也曾在朝堂上公然向董卓拔剑,呵斥董卓对汉帝的不敬。
正因为袁绍的家世和其行为。
历史上袁绍讨董檄文一出,天下群雄尽皆响应而从。
无他,相比起袁绍,无论是家世还是名望,这会儿的曹操还差得比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