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结束,张妍回到报社,写了一篇报道。
不到三天时间,冬小麦亩产一千三百多斤的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此时的秦家村,已有专人二十四小时守着稻田和麦田。
考虑一番后,李江华前往蓝星,弄了一张袁老的黑白照片。
“照片放在家里,每天三炷香。”
将照片装框,放在客厅,李江华去蓝星捡了个宣德炉,点了三炷香。
有人询问,他就说照片里面的人是袁老。
没过几天,袁老的画像,就被印了无数。
三个多月后,秦家村的春小麦成熟。
人山人海的人,围着两亩多的麦田。
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意气风发的一挥手:“收。”
三百多人同心协力,没过多久,小麦就收割完了。
脱粒称重,总共两千百六十几斤。
“亩产高达一千三百多斤?”
“春小麦的产量,跟冬小麦差不多?”
“全国都种上高产小麦,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不想被人围观的李江华,正准备悄悄溜走。
不料被人围住,他只得留了下来。
前后用了几天时间,李江华才享受到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小麦技术交出去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应该没我什么事。”
他只是一个搬运工,高产小麦和高产水稻,都是袁老他们弄出来的。
有着袁老的照片,他又将相关技术传授出去,也就少了不少麻烦。
一个多月后,秦家村。
数以千计的人,围着一块稻田。
金灿灿的水稻,让一个个观众惊喜万分。
随着一声令下,几百人下田收割水稻。
“两千三百二十七斤,亩产千斤左右。”
听到水稻的产量,不少人喜极而泣。
李江华平静而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