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王上过战场吗?没有,你根本不知道几万人在一起打仗是什么场面,战场瞬息万变,不是几把火铳能左右的。”蓝玉奚落道。
“大将军眼光未免短浅了些,几把火铳左右不了,要是一万把呢?”朱桂还没说完,朱棣就偷偷拉了一下他的衣袖。
蓝玉报复心强是众所周知的,得罪他并不是明智之举。
朱桂这一万把的问题没有人回答他,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不可能的。
火铳制造费用高昂,虽然机动性和威力巨大,但可持续性不强,打一枪要一段时间后才能重新上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并不是最值得依赖的武器。
“难得豫王也关心起家国大事了,而且对禁令有很大看法,那你不妨说说你的想法。”朱元璋内心对朱桂充满赞许,毕竟今天的朱桂跟以往大相径庭。
以前这孩子吃喝玩乐就是不爱读贤书、学治理。
他当然希望每个儿子都能为大明肩负一些责任,而不是仗着自己藩王的身份胡作非为、鱼肉百姓。
“儿臣还是那句话,北境边防若是撤掉火铳,弊大于利。
“鞑靼兵强马壮、骁勇善战,最主要跑得还快。
“他们的策略也很明确,边军人少就正面进攻,边军人多就闪电游击。
“这种情况下,每一座边境重镇,都要设置卫所,豢养大量军兵,朝廷也不堪重负。”
朱桂说完这番话,又看一眼朱棣。
朱棣便道:“儿臣觉得十三弟此言值得考虑。小规模作战,火铳至关重要。”
蓝玉哼道:“燕王忘记延绥之变了吗?”
一语惊醒满朝文武,延绥之变谁敢忘,当年就是那群老兵油子,运送粮草被劫,随即造反。
其中就有一支火铳队。
延绥之变很好证明了火铳队,对付外敌不行,造反后对付自己人倒是一枪一个准。
朝廷先后调集了五万兵马,花了大半年才把他们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