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心理教授指出:这事跟灯没关系,跟数字公式更没关系。
就是一个心里需求。
现在回想霍桑工厂整个实验,就会发现:
这些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默默无闻的度过了青春。
他们像蚂蚁一样每天工作。
没人在乎他们的喜怒哀愁。
没人关心他们的生老病死。
所以,这些工人感受到生活很无趣,很无聊,很无望。
接着便是状态下降,业绩下降。
现在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专家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拿照相机记录板。
要写工人的名字,要记录他的工号。
还要拍一张照片,要研究他的工作,关注他的业绩。
更扬言,这项实验会被写入书本中。
所以,这些工人就感觉自己被关注了,被关心了。
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了,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了。
这种意义感和价值感点亮了他们的热情。
于是,这些工人的生产效率就上升了。
心理学教授大胆假设:只要工人面前站着一个教授专家,效率马上就上去。
进一步假设:根本不需要专家,只要找几个混混,穿西装扎领带,挂上工牌,上面写上“XX大学教授”
往那一站,业绩就能上升。
最后工厂搞了一个小房间,里面站着几个假扮专家教授的人。
让全工厂的工人都轮流进入房间工作。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
只要进入这个房间,工人的生产效率就开始上升。
出了房间,生产效率就下降。
所以,霍桑实验给管理学一个重要提醒:“人的精神状态才是管理的关键变量。”
真正的业绩输出,来自人的精神状态的改善。
那么怎么去改善呢?
这就需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