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答辩会让汪清深刻意识到了如果想要在大学中“出人头地”,就必须接受盛行的“uliplak”文化氛围。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甚至只能说明你只是个书呆子或者刷题怪而已。如果真的想要成为强者,你还需要出色的竞赛成绩、丰富的社团经历以及上百个志愿活动的工时。如此,才能称得上全面发展,才能称得上是名校学生,才符合普遍认知。汪清觉得,自己之前“顾影自怜”、“伤春悲秋”不过是无端浪费时间。发令枪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已经响了,别人已经起跑了,而自己还在起跑线上徘徊不前。想到起跑线这个词,汪清不由得想到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少家长被它挑起了教育焦虑,转而将孩子塞进一个又一个补习班里。虽然汪清几乎没怎么报过补习班,但并不意味着她的课余时间就可以从事兴趣活动。可悲的是,她没有什么兴趣。她对任何体育或者艺术类的活动都没有兴趣。她的爸妈信奉的一套朴素的价值观,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机会以艺术事业为生,学一阵子然后丢下不过是浪费钱财,不如把钱省下给家里置办东西或者攒起来。而且补课实际上也是浪费钱,一个孩子的天赋就已经决定了上限。人不可能在没有机会接触一件事的时就爱上它。而且汪清似乎也很难反驳这套说法。的确,自己以后成为一个画家或者舞蹈家的概率非常渺茫,把钱投入在这种事情上对他们来说机会不可能取得回报。当然,对汪清来说,还是有回报的,至少在填表的时候,在“兴趣、爱好或特长”那里,她不会总是来来回回地填“阅读或者写作”。至于补习班,只能说汪清还是有点天赋,她的成绩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不错。她的爸妈也常以此作为人前的谈资,证明她们的观点——“报不报补习班和孩子的成绩是没有关系的。”只有汪清知道自己一个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能追得上别人获得名师点拨后的成绩。而汪清想,起码在大学校园里,所有人才算是站在了一个起跑线吧,至少自己还没有见过针对大学课程的补习班。因此,她更没有理由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