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曹植从洛阳那边带过来的印刷匠们也发挥了大用途,曹植依靠他们,在颍川也建立了一个大的印刷厂,专门印刷大魏书院的读物,以及负责造纸等等。
在这等技术支持下,大魏书院的学员们也是日益增多,加上通过查抄四大家族,曹植居然也发现了不少后来失传的上古典籍,这些典籍,都是极其稀有的存在,有一些还是孤品。
在曹植的命令下,大批的书籍涌现,大魏书院的学生们从来没有面临过教材不足或者说读物不够多的局面,恰恰相反,现在的颍川,已经声名远播,因为四大家族的底蕴,再加上曹植的疯狂印刷,一些绝版的典籍也成为了大魏书院的专门教科书。
尤其是曹植还觉得书籍太少,于是干脆通过笔记本,又查出了不少失落的典籍,甚至于还有一些后世的典籍出来,经过印刷下去后,铸建成了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还美名其曰“大魏书堂”。
可以说,曹植是大汉以来,第一个铸造图书馆的人。
这个操作,都让颍川的文人们都惊呆了。
啥啊?建造图书馆?开放书籍?
原本那些士子们对此都是嗤之以鼻,哪一家对他们辛辛苦苦收集的书籍,不是视若珍宝?即使是置之高阁弃之不用,也绝对不会像曹植这样直接建造一个大图书馆任人传阅。
所有的士子们都感觉曹植的脑子怕是坏掉了,就算是有一些相信的,也会认为这只不过是曹植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其实书堂中,也就是论语孟子啥很常见的儒家典籍罢了。
不过这个消息,在首批士子不信邪地进入之后,就完全地改变了。
洛阳的第二批考生,共计有八百人,在进行了科举选拔之后,合计有七百人去任上做了官,算是去填补四大家族的消灭而造成的空职。剩下的一百人留在颍川的地方继续教书。
但是因为入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仅仅凭借这一些人,根本就没法满足如此急切的教育需求,师资力量不够浑厚,没有办法,曹植只能招榜邀请一些士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