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宫廷之乱,终究还是发生了外溢。
汴京的老百姓在瓦舍勾栏内兴致勃勃地讨论宫廷内的情况,专门记录宫中消息的京城小报还连篇累牍地记载这场变故的“前因后果”。他们有些人的消息渠道可是直通宫内的,买通宫女太监那都是寻常之事,更多时候官员任免消息还没有传出,这些小报的消息就已经全城散播了。
这种情况自宋朝开始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加之身家比普通农民高一些,有金钱购买这些小报。所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消息了,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既然是寻常百姓,那么自然无法看清问题的复杂性,他们对于王侯将相有着相当严重的脸谱化认识,奸邪善恶,分分明明。
在民间百姓们的口中,这次宫廷之乱最后被描绘成为了赵祯年老神智不清,听信左右奸邪之言,试图废长立幼的故事。最后还要加上一句,朝中动荡,恐怕会发生变故。信誓旦旦的样子,仿佛在世诸葛一样。想象不出来这个场面的话,可以联想一下自家平日那个比较爱吹求牛的亲戚朋友。
许多百姓都对赵昕抱有同情之意,这也是赵昕这些年不断让利的结果,别的不说,光是控制粮价这件事,赵昕就不知道救活多少人。
赵昕在朝中百官们的眼中,或许形象不怎么样,设立的太平院每年培养出如此多的学子,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但是在百姓眼中,那可真是没什么说的。整个汴京城,人人都知道赵昕的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皇宫之内还有一个皇子。
赵昕的人望若此,不是纸面上的太子,而是存在于百姓心中的太子。即便是赵祯天子之尊,也不可能只下一道诏令就把赵昕废掉。除非赵昕傻乎乎地带兵闯入皇宫,让赵祯觉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但是局面僵持在这里也不是一个办法,特别是赵祯先是“妄言”要废后,之后又召皇子赵曦入寝宫服侍,很明显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之心。赵昕想要当面解释也没有机会,赵祯如今还躺在寝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