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宓麾下这三千人马分走多路,走四面八方的都有,人数在开始的时候也差不多。分不清哪些是主力,哪些是侧翼,哪些又是诱饵。
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看清敌人的真实动向,很考验主帅的能力。当然如果能够在敌方中枢安排一个探子,那是再好不过,只不过这种探子用一次就必死,成本极高。
能够参与商议的不是侬族人,就是侬智高的心腹,宋巡等人能够摸清地形都不错了,更妄谈埋下如此重要的棋子。
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战争,输得人不知道为什么输,赢得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赢,稀里糊涂地赢了或者输了,也不知道总结分析。
武夫不识得箩筐字,不会总结形成文字,自己摸爬滚打学会了也教不会其他人。而读书人喜欢在后面运筹帷幄,对战场形势缺乏基本判断,即便是写出兵书,也往往虚谈妄言,不值一提。
黄师宓舍弃诸多辎重,选择分兵,因为他明白倘若合兵一处,凭借宋人的眼线及探马,己方动向根本瞒不过对面,谁知道宋军派了多少人过来,索性将局势扰乱。对方即便是出兵截击,自己选择的道路都近山,战事不利还能够朝山上跑,伤亡即便是有,也不会太高。
黄师宓先动,宋巡这边的反应呢?首先第一步是将布置在官道上的人马给撤下,对面分兵四处,肯定不可能走官道,哪怕官道最直,速度最快。即便是有三两支队伍好像要走上官道,那也是对面的障眼法罢了。
不过人员撤下归撤下,黄师宓回邕州城的官道还是被宋巡给破坏了,堆放许多杂物碎石,人可以通行,但是牛车马车这类运输工具是走不了了,要走就必须花时间搬开。黄师宓真要是这么蠢,宋巡要笑醒在梦里。
这些障碍物的存在,和兵士阻挡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断绝了黄师宓走官道回城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第二步,则是在一些重要的地点设置伏兵,架设弓弩,准备滚木擂石,挖掘陷阱等。比如附近河流交汇处,河谷地区,两山索道等。总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