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方式来。
徐拙先拿来五只大闸蟹,从蟹腿开始。
先把五只大闸蟹的蟹腿全都掰开,然后挨个儿剔除蟹腿上的肉。
拆坏的蟹腿丢到一边,再从别的螃蟹上拽下相同的部位做补充。
拆好的就直接放在桌上,一点一点把螃蟹腿给拼好。
就这样,不到十五分钟,徐拙就把所有的蟹腿都拼接完毕。
五只螃蟹的蟹腿虽然来自不同的螃蟹,但是拼在一起却看不出来,看上去反而挺合适的。
蟹腿拼好后,徐拙开始剔蟹螯里的肉。
相对于螃蟹腿来说,蟹螯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不过徐老板不怵,前几个就当是练手了,先把拆解的步骤练习练习,然后认认真真的拆着蟹螯里面的肉。
里面的那个透明的筋膜也没忘记拆下来。
这些小细节都要注意,省得最后系统挑刺不完整,判定自己失败。
弄好蟹螯,就该蟹身了。
相对于蟹腿和蟹螯,蟹身的难度更大。
所以徐拙需要拆开更多的螃蟹,来锻炼拆螃蟹的熟练度。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螃蟹身体的构造倒是了解了很多。
他这种流水线拆法跟于可可那种一只一只拆还不一样。
于可可的那种拆法,主要是锻炼了拆螃蟹的各个步骤之间的流畅度,拆完蟹腿就会下意识的去拿蟹螯,拆完蟹螯就会拿起蟹身开始动手。
对于螃蟹身体内部的构造的认识,并不能提升多少。
比如现在,拿着蟹身上的某一块蟹壳问于可可,这是螃蟹的哪个部位,这丫头估计要想一会儿才能认出来,甚至干脆就猜不到是什么部位。
但是连着拆了十几个蟹身的徐老板,不仅能准确的认出是螃蟹的哪个部位,还能把这个部位还原到蟹身上。
流水线操作的好处就是这样。
可能对别的环节不了解。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