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存在就是蛋白的存在,解析回来无非是个营养结构问题。
古人观念认为米是好东西,但用于喂鸡成本高不说,营养的结构和含量也差太远。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斗米养斤鸡,转化效率实在太低。
鸡吃虫子肯定最好,那是高蛋白还接近全营养素。关键在于每只鸡的饲养面积有限,鸡一多就不够吃。
略一思考。
赵平安道:“有两个办法,不过你小姑娘家的,让你去捉虫子喂鸡明显不适合,万一你被毒虫咬哭也蛮可怜。为师写一配方给你,让小姨去照单采购,又拿去磨坊磨了混合,再拿去喂鸡,一段时间后,产量保证超过老张头。”
其实要提高产蛋,除了饲料配方入手外,种群培育也很关键。
譬如高价从其他地方买来高产鸡的受精蛋,孵化出来和其他有特点的种群杂交一下,那么下一代从先天血统上就会相对高产些。
这方法可以不停的重复,精益求精的优化下去。
只是说虽不复杂,但比较系统化,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才会慢慢显现出效果。
现在最立竿见影的,就是营养结构和营养量。
如果是大规模养殖,那就成了一门生意,还要讲求效率和成本。
需考虑到古代交通状况,常州本地的产粮结构,各种粮食的价格以及营养含量,逐步试错,优化出性价比高的配方。
不过仅仅让她小姨装点门面,不用那么细致,只需街市上比米便宜的几种杂粮组合下,配点豆子,营养结构的大框架就差不离了。也就是说根据木桶理论,鸡的饮食结构已没有明显短板。
再配点菜叶做青饲料,解决几种易流失的水溶性维生素。至于“药引”,菜市要收摊时买点便宜的小鱼或鱼杂,晒干打粉,照一定比例加进去。
这相当于画龙点睛,最需要的又不太常见的几种氨基酸也有了,能大幅提高鸡产蛋的积极性,相当于一种整体加成。
边想边写,天马行空,反正逻辑没大问题就行,一切都可